[NAS] 我的 AIO 主机参考
硬件配置
部件 | 型号 | 数量 |
---|---|---|
CPU | AMD Ryzen 5950X | x1 |
主板 | ASRock x570 Taichi ATX | x1 |
内存 | 三星 3200AA 32G 纯 ECC | x4 |
散热 | 猫头鹰 D15 | x1 |
机箱 | FD Define R6 | x1 |
散热 | ARCTIC P14 PWM | x3 |
散热 | ARCTIC F14 PWM | x1 |
电源 | RM850X | x1 |
显卡 | 2060S | x1 |
网卡 | X550T2 | x1 |
PCI | IT 模式 HBA 卡 | x1 |
SSD | PM9A1 0.5T NVME | x2 |
SSD | 镁光 2T 2.5″SATA | x2 |
SSD | 三星 某 EVO 512G | x1 |
HDD | WD HC550 18T | x2 |
HDD | WD HC530 16T | x4 |
HDD | WD HC320 8T | x1 |
HDD | WD HC320 8T 暂定退休 | x3 |
硬件碎碎念
- CPU 其实低一档用 5900X 也能够;
- 这个主板当时咸鱼卖的很便宜同时支持 ECC 就买了,回来才发现这个一体化的散热版拆装 M2 真的是噩梦,以后得避坑;
- 机箱更换风扇对于散热效果有明显改进,3 把 P14+1 把 F14 在噪音不变的情况下,将我的硬盘平均温度才 43 度下降到了 37 度;
- 显卡在直通的时候放在第二块 x16 插槽上比较省事,减少潜在问题;
- HDD 硬盘确实好点,1 块差不多就是 10 瓦
软件配置
Host 安装 Proxmox ,按照大致功能划分分了几个 lxc 容器,包括网关、文件服务、媒体服务等等,容器所有配置都通过 ansible 安装完成(这部分目前进度还只要 50%,慢慢替换),虚拟机方面按照功能也大致分了四个,包括工作、游戏、沙盒、模拟运算
存储目前在 host 层面配置,2 个 2T SSD 组 zfs mirror ,兼职系统盘以及虚拟机盘,2 个 NVME 盘组 raid mirror 目前空闲,之前打算给游戏虚拟机用,但是发现实际磁盘性能似乎不达标,没有摸清楚,暂时把一个单独的 SATA SSD 直通给了游戏虚拟机做系统盘,2 块 18T 硬盘组 zfs mirror ,保存相对重要的文件,1 块 8T 硬盘用来做 PT 下载盘,最后,4 块 16T 硬盘、1 块 8T 硬盘外加 2 块 18T 硬盘镜像上的 fuse 文件夹通过 MergerFS 以及 Snapraid 组成一个大的 unraid 盘给各种服务使用。
感想
- 功耗确实高,待机 140w ,这是在开启 PBO2 AUTO+降压-12 ,调度模式改为 conservative 后的成绩,不过考虑国内电费低,还可以接受:
- AIO 在网络性能上的优势挺爽的,PVE 内部虚拟网桥测下来可以到 70G ,LXC 内安装 DOCKER 网桥也可以到 40G 的程度,省去了我在现有条件纠结内网是否使用 10G 交换机以及用哪款的问题,万兆电口网卡一端连 N5105 2.5G 路由器,一端连接带 10G 口的 M1 Mini 使用,正好够用:
- 机箱用中塔,虽然确实傻大粗,不过噪音散热方面确实不错,放在桌脚旁边的距离,平常下载的时候主机声响远小于空调声,装硬盘也比较随意,可以容纳 11 块 3.5″硬盘;
- 用 win vm 玩游戏的时候,感觉和真实主机并没有感觉到性能区别;
下一步改造
目前硬件方面感觉已经挺完美,等价格合适,可以考虑把 HBA 卡拆掉,将两块 SATA SSD 换成 4T U2 大船,大概就是完全体了
软件方面大概就是 playbook 还得继续慢慢写,逐渐替换掉目前手动配置的各种 lxc docker 容器
(完)